Introduction
最近打算出租自己的雷鸟air3AR眼镜,一方面是有些玩腻了,另一方面是打算锻炼锻炼自己。创建这个post时已经是第三天了,我会根据回忆补充之前两天的心情、感受、挫折和经验,以及后续几天的。
先说说契机,契机是在听到Ray Stone from MoneyXYZ在他的会员网站onenewbite里分享的一期podcast,标题为 必聽新節目: 新飯三人行01-從0到1開始一個人生新方向 (被騙的經歷如何讓Serena Wang 重啟人生? Ray的三條創業法則是什麼?為什麼你應該努力"賺回會費"?)
其中有两段让我很触动,其一是:Ray提到了他自己的一次卖花的经历,长话短说就是用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客户,只有一次,在他与同学经过2小时的对话后,对方才愿意买一朵花。
其二是:Ray帮学校做一些教学系统,并且在后续自己开设网络学校并拉拢学员的经历。
这两个idea中,Ray都提到了一个idea,“有第一个客户就有第一百个客户”,还有一个是“10倍比2倍容易(观点来自于一本书,10x is easier than 2x,但对于一个从0到1的人来说,这第一个客户就是他的十倍”,对于一个可能想做entrepreneur的人来说,这对我很有吸引力,我希望为我今后可能的entrepreneur积累经验,我翻遍了自己拥有的东西,AR眼镜,就从你下手好了。
(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想成为entrepreneur,也没有想好是哪个方向的,但至少我不喜欢瘫在椅子上给别人打工,大概是我在打工时读的那本Rich Dad, Poor Dad有关系,具体来说,我在2025.3.1-2025.4.1做了一个月的前台兼职,虽然有大量看书摸鱼时间和性格很不错的老板,但我的能量是日渐下降的)
2025.4.9
第一天的尝试,恐惧中带有兴奋,恐惧是因为,我站在食堂的大厅里,面前人山人海,而我要凭借着我手上的眼镜,和我这一张嘴去说服别人,兴奋是因为,这个全新的体验正在刺激着我的每一根神经,同时又想到潜在的收入,就更让我跃跃欲试。
我找了个人少的地方,安排着我的台词,有些不确定的地方就打开grok,让ai给我些建议,“同学你好,我正在出租这个ar眼镜,可以用来大屏看影片看视频,连上手机就有100英寸大屏,有兴趣试试嘛?”okay good,听上去不错,接下来就只差对着客户说出这句话了。
在假装悠闲徘徊大概数十分钟后,在给自己灌了“You suck this time, you suck forever”的鸡汤后,我终于强行顶着紧张和恐惧,朝着第一个客户开口了,
我:“同学你好,我正在出租这个ar眼镜…(有点因为忘词而结巴)”
对方:“emmm…我不需要。"
我:“okay,谢谢。”
xD good try,有些尴尬but,I guess nobody care, just go on,在第二次的尝试中,紧张感缓解了很多很多,并且这次由于没有结巴,我把话给说完了,虽然还是被拒绝了,但是anyway流程还算跑通了,于是后续大概花了三四个小时,聊了15~20个客户,虽然都被婉拒了,但是取得了一些进展。
Progress:
1.成功发展到让2个客户愿意上手试试的进度了,并且留了一个同学的微信,对方说可以帮我问问其他人。
2.自己开始对拒绝感到自然,并且能够笑着面对拒绝,让双方都感到自然,并且勇于对着人数大于4的群体直接“各位大家好…xxx”起手了。
3.一个客户(学长)给了我一个很宝贵的建议,“你可以说一下你的专业,不然他们可能以为你是外面来的”。现在回想一下,这一点十分关键,无论是在什么领域,和客户拉进距离和取得信任是十分重要的一步,能让客户放下戒备,打开话题。
Perspective:
1.在第一天的尝试中,我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寻找可能的客户上,由于产品比较冷门,并且由于我没有对应的近视镜片,客户的范围便缩小到了不戴眼镜的人群上,但比较尴尬的是,那些有大屏看影片的客户,往往是戴眼镜的群体居多,有点增加了销售难度。
2.我认为寻找群体客户比寻找个体客户,成功率会高一些,因为个体客户遇到我时,或许会更多的触发戒备机制,而群体由于人多,尤其是正在一期玩耍的群体,戒备心会少一点,或许更容易打开话题。
3.我的台词进行了一些修改,将“AR眼镜”改为了“头戴显示器”,减少术语,在“同学你好”后增加“我是计算机的”,来拉进距离。
2025.4.10
第二天,很奇怪,明明昨天十分兴奋,甚至有点睡不着觉,今天却待在宿舍里,有些不想出门了,或许是自己的自卑在作祟,但在挣扎了大概10分钟后,我还是行动了,契机来源于我同日凌晨写的一篇post,The Importance of Purpose(章节:The difference between needer and wanter)里面提到的一个观点,即使我没能从中获取任何金钱上的收益,我也应该从行动中主动提取经验,just keep doing and learning,thinking so,身体开始行动了。
Progress:
1.大概花了2h时间找了10~15个客户,对话比第一天自然和流畅很多,大概有两三个人愿意试试,并且留了2位同学的微信,想让他们帮我问问其他人有无需求。
2.Shit!我发现有些同学的手机并不支持dp视频输出,导致对话尴尬结束,like:
对方:“这眼镜上没画面呀?”
我:“嗯?不应该啊…?啊…那可能是系统兼容性的问题(其实是客户手机不支持dp),这挺少见的,可能你中彩票了哈哈(苦笑)”
我这才突然意识到,我之前挑选目标客户,都是挑那些在食堂正在看番追剧的人,所以想借鸡生蛋直接用他们的设备,但是这产生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不知道他们的设备是否支持dp,到一半时我才意识到我应该使用自己的雷鸟魔盒(和眼镜配套的电视盒子)进行演示。
Perspective:
1.第一天和今天,我主要聚焦在那些不戴眼镜且比较悠闲的人作为目标客户,但是,突然我意识到有一个十分隐性但是重要的指标被我忽略了,那就是客户的眼睛里是否有光(aka精神状态),很多时候那些客户已经被学业压倒到连吃饭都愁眉苦脸了,怎么可能愿意花钱花时间尝试这些新鲜玩意呢?可能他甚至会觉得我在打扰他,而这类客户可能对我来说或许应该被filtered.
2.我在把我的反馈告诉grok后,grok提到说我应该询问拒绝原因,至少了解一下为什么被拒绝,于是在后续被拒绝后我加上了“哦?是没大屏的需求吗?还是说不感兴趣…?”来打探被拒绝原因。
2025.4.11
第三天哈,尽管知道我应该从中学习,但是一次次拒绝还是多少…有点让人不舒服的,也让我有点对出门产生了抗拒。但我还是给自己找了个理由行动了,我给我自己问了个问题:“你昨天说客户的精神状态也是指标之一,那要不你去验证一下?”ok sounds interesting, I move on了。
Progress:
1.我验证了我的推论,我刻意找了一个看上去精神状态不好的客户,exactly,他甚至都没有听我说完,就说他不需要。这句“我不需要”是有潜台词在的,我想或许是“我状态不好,不要来烦我”,或许在后续打探被拒绝原因时,我应该更留意潜台词,而非嘴上的原因。
2.花了30~40分钟找了10多个客户,加了两位客户的微信。甚至中途还遇到2位前两天遇到过的客户(我没认出来…)。现在我可以在看到目标客户后立刻上去推销,而不像之前那样还会犹豫并且假装散步一会,no,直接冲,不然等我准备好了,人都走光了。
Perspective:
1.okay加微信没有用,如果2天内没有消息的话。现场有实物都没有打动对方的话,靠微信介绍一个体验为主的产品就更不可能了。
2.我注意到有两个客户问出了相同的问题:“用这个眼镜看视频的话,声音从哪里来”,虽然当时我提到眼镜上有麦克风,但是我突然意识到,oh shit!为什么我不直接在魔盒里直接调到播放视频的界面,这样客户会有一个直接的体验,而不是让一个客户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探索。
No!为他们准备好一切,准备到最佳状态!Think about it,我自己买下这个眼镜,肯定是因为它在某一个点上打动了我了,我应该把“打动我的那个点”,那个具体的体验,直接迁移到客户上,摆在客户眼前,提供最佳体验。
3.我瞬间理解了Introduction中提到的“对于一个从0到1的人来说,第一个客户就是他的10倍”,因为从0到1,你需要绕开所有必须绕开的陷阱和问题,而从1到2,你只需要复刻之前的成功就可以,前者比后者难的多。万事开头难,it makes sense.不要气馁,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这并非安慰,而是,它确实很正常。
So,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成功是成功之母。
失败,我是你爹。
2025.4.12
周六,fine,一到周六周天就想耍废,本来想给自己找个理由不去推销,比如:“今天周六可能人比较少,不适合去”,然后我就可以看Apple TV上的Severance,但是…考虑到我的推销的产品是休闲类的,那不正是这个产品派上用场的时候吗?Anyway,先行动起来吧,事情有可能不是我想的那样,在没有足够经验的情况下就先积累经验。哪怕就只找三五个潜在客户也好,better than none.
(碎碎念:entrepreneur感觉没有假期啊…只有事情done和haven’t done之分…)
Progress:
1.我转变了场地,从食堂主动寻找猎物,改为了在宿舍楼里挨家挨户敲门问,虽然心理压力更大了,但是好处有三:
一来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紧迫感,毕竟在即使是在食堂里休息的人,下一步也很有可能是回宿舍;
二来在我出租后,客户可以不需要手动把东西带回去,在宿舍里,直接把东西放在他们的桌子上就好;
三来宿舍很大程度上是个“休息的地方”,在食堂出租总会有种怪怪的感觉。
2.我终于将眼镜租出去了!但是其中涉及到了很大的心态的转变和策略的改动,我将在下面的perspective详细展开。
Perspective:
1.即使我确实在尝试做生意,不要,不要,不要!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商人,很多人对商人的第一印象都不好,这体现在我最初三次在挨家挨户推销的时候,很多人听到我台词中的“出租”二字后,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他们立刻失去了沟通的欲望。至于为什么我没有在食堂推销的时候注意到,原因有二:
一是自己太紧张了,根本顾不上观察;
二是在宿舍的同学会有一个“安全区”,可以更大程度地展现真实的自己。
2.在第1条的启发下,我立刻更改了自己的台词和思路,如下:
原台词:“同学你好,我是计算机的,正在出租这个头戴显示器,可以用来大屏看影片看视频,连上这个电视盒子或者手机,就有100英寸的大屏,请问有兴趣试试嘛?”
更改后:“同学你好,我是计算机的,最近我们(其实只有我一个,但是“我们”听上去更有信服力)折腾到一个很酷的东西,一个头戴显示器(锵锵),连上这个电视盒子或是手机就有100英寸的大屏幕看影片看视频,请问有兴趣试试嘛?”
在对方表现出兴趣后,我打开自己提前准备的样片,在客户戴上眼镜后,我盲操电视盒子,进入播放视频的画面。“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先试一天,免费,我们也希望多获取一些这个产品的反馈哈哈”,我如是说道。
然后,我的第一个deal,成了。并且我能感觉到,即使这件事过去了,今后我和这位顾客也有话题聊,我们放下了对彼此的戒备,成为了朋友,而这种轻松的氛围,是我在之前几位加了微信的人的交流中没有感受到的。
回顾一下,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台词的改变,它一瞬间改变了我现有的思路,我过去一直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商人,目标是出租并获利,但是这个转折,将我重新定位为了一个科技爱好者,一个有好奇心的同学,目标是带给周围的同学一些新鲜的事物和乐趣。这不仅迅速拉进了我和同学的距离,而且没有心理负担,且,更重要的是:
我进入了我熟悉的领域。我脱离了我不熟悉的商人的身份,进入了我熟悉的科技爱好者的身份。这时候我只需要做我自己就可以了,一切都瞬间变得十分自然,一切都瞬间变得十分简单。
虽然我暂时还没有赚到一分钱,yet,但是我已经能够将这个眼镜“租”出去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因为长远来看,经验远比这一点点租金更加宝贵。
3.做好“时刻准备犯错,时刻接受犯错”的心态。
在这期间,我犯了很多看上去特别愚蠢的错误,而在我意识到这些错误的时候,坦诚地讲,我的第一反应是推脱,是给自己找借口来让自己好受一些,几乎是一种本能。而在我察觉自己推脱的这个举动的瞬间,我仿佛在自己的内心看到了一位老熟人,鲁迅笔下的阿Q,我也是他。
是啊,我总可以找到一个完美的理由,完美的借口,让自己更加舒服,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如果我一直推脱下去,进步又从何处寻觅呢?想要进步,就要勇敢地承认,“是,我确实做错了”,可能别人会因此嘲笑自己,“是,我确实做错了,你们想嘲笑我就嘲笑吧,我没什么可辩解的,但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打起精神,让自己下次不要犯相同的错误”。
而当自己迈过这个坎之后,或许你会发现,nobody cares,yeah, NOBODY CARES.犯错了?心中开始假想有人在嘲笑自己了?不要灰心,不要overthink,just stay calm,我们一起从中学习,一起继续前进。
2025.4.13
在继昨天的deal后,今天我去找那位客户获取反馈,“戴上稍微有一点晕”,他如是说,well,I agree but I have no idea how to solve it.在听取反馈并拿到眼镜后,我说“ok了解了,感谢你。接下来我准备再推给其他同学体验一下,我一直都喜欢这种很酷的东西,给大家都试试看,如果你有兴趣继续戴几天的话,我会出租这个眼镜,按照3天7天30天来分,在微信上联系我就可以,那就先拜拜了。”
随后带着昨日的自信,继续开始推广,但这次进展不是很好,即使根据昨天的经历,优化了思路,我的前几次尝试没有太大进展,中途有一次几乎是被轰出来的,这让我在后面几次尝试后有点犹豫,经常在水房和没人的过道徘徊,实则是在调整心态,为继续尝试做准备。
但有些受挫的心态让我几乎忘了去做洞察,比如我是在金融专业的宿舍过道徘徊,再比我竟然忘记了去做刻意地观察同学听我介绍时的表情、举止…虽然心情不舒服,但就台词本身而言,目前我确实很难想到再优化的地方了,anyway今天先这样吧。
Progress:
1.目标用户重定向,从广泛的学生群体转变为特定的群体——即那些科技爱好者,大概率出现在计算机学院。想想也是,为什么我会盲目地尝试给所有学生推广呢,like金融学院的同学,听上去明显感觉成功概率不大。
2.在有些受挫后,我也尝试了给隔壁比较熟的同学介绍产品,主要还是chill一下,恢复一下能量,但是在提到试用一天的环节时有点卡壳了,因为我发现我内心是有点抗拒和熟人做这种,带点交易性质的行为。
oh god,好茫然,于是我在尝试了这一次给熟人推广后,就先中断了这个进程以及…打算在这个方向上先搁置一会儿,不知道下次捡起这个话题是什么时候。
Perspective:
1.昨天第一次的小成功,虽然有思路转变带来的效果,但还是掺杂了很多运气成分,比如那位同学是一位比较…agreeable and accessible的人,他后来甚至为我那个“收集反馈”写了一个word文档来叙述。这对于我的这个项目进程来说,是一个小里程碑,但同时也是噪点,是“不稳定因素”。
对于那位同学,我或许会想说…他是一个很nice的人,只是,太过accessible,在很多情况下不一定是件好事…希望我是错的吧,希望他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
2.保持洞察力,在这次后半程的推广中,因为心态原因我失去了洞察力,下次要对这种情况的出现保持警惕,同时告诉自己,这并非失败,这只是学习的进程,无论尝试的最终效果好或者坏,都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另外,我希望我在自己写blog这件事上也做一些改变,因为写post时我经常走神,例如今日的post,无论是字数还是思维量都不算太大,但是花了我将近1个小时,以后我打算记录一下自己的写作用时,观察规律,寻找提升。
写作用时:1h.
2025.4.14
开门见山:
Progress:
1.推销了七八个宿舍,其中有一位同学和我聊了很久,大概四五十分钟,甚至从产品本身聊到了人生,因为一些共同话题和经历,我们聊成了朋友。不过…可能恰恰是因为聊到一些比较深入和有共鸣的话题,这种朋友关系,好像反而有点让对方有些不好意思收下产品试用了…?
仔细想想,如果我是对方,我可能会觉得,我想试用但不确定有没有需求,ok如果对方都这样子跟我分享其他话题的经验经历了,但假如试用后我发现自己没需求,因为这层朋友关系,**我(客户)也不好拒绝了!**如果我不想花钱的话,那不如一开始就不要试比较好。
以上是我的推断,
Perspective:
1.中途我去了一次老友的宿舍做尝试,在聊天的途中恰好又有一位他们的舍友进来了,而我竟然因为犹豫放过了这个机会,so stupid!朋友的信誉是具有杠杆力的,有朋友的帮助我或许更容易和那位刚进来的舍友搭上话,但…可能是当时聊天氛围冲散了我还未成型的推销意识,于是放过了这次机会。
虽然后面我出门后几秒又折回去再次尝试,但第二次总会显得有点摇摆不定,最终草草收尾。看来销售并不只是做好自己该做的就有客户,更需要大量的经验来形成随机应变的能力。
2.在宿舍做推广,有一个劣势,那就是无法得知里面的人的情况,like…如果他们在玩即时对战游戏,我就很难搭上话,这…会有人能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推销成功吗?如果可以的话,how?
3.tbh,我觉得我有点进入瓶颈了,虽然堆量可以work out,like…每个门我都敲一遍!但…这里的不确定因素让我感到在做亏本生意,因为我可以学习的经验越来越少了,收益边际效应递减,而花费的时间确几乎是等同的。我需要这个时间退出并另寻他法了,看看书,以及看看那些大师是怎么推销的。
写作用时:28min.
2025.4.15
尽管昨天说打算休息一会儿,稍微学学理论,但今天还是行动了,做了些不一样的尝试。动机来源于我在onenewbite社群里看到的一篇帖子,事件梗概是:客户(作者)去一家火锅店吃饭,由于身体原因吃不了红肉,于是向店家提出吃鸡肉的需求,而店家提到只有冷冻鸡肉,没有新鲜的,并希望即刻去买新鲜鸡肉来满足客户需求,作者认为太麻烦就推辞了,道谢后便准备离开。
而店家却追出来,说:“如果你们只能吃鸡肉的话,我可以推荐你们一家店。”店家不厌其烦地给作者指路、画地图,告诉他怎么走,甚至查好了具体的位置。作者因此非常感谢他,尽管这次他并没有在这家火锅店吃饭,但倘若有机会,他会给朋友们推荐这家店。
这件小事就体现了marketing中的「First Principle」,即——满足客户需求,这是最本质的东西,而其他因素,例如推销产品、销售额等实则都为噪音。带着这个想法,我再一次更改了自己的策略并进行了试验。
Progress:
1.我将台词策略进行了改变:
原台词:“同学你好,我是计算机的,最近我们折腾到一个很酷的东西,一个头戴显示器,连上这个电视盒子或是手机就有100英寸的大屏幕看影片看视频,请问有兴趣试试嘛?”
现台词:“同学你好,我也是计算机的,最近我们折腾到一个很酷的东西,有兴趣试试看嘛?”
Perspective:
1.我将台词进行改变,原因有三:
一:起手简洁,节省了客户的时间和耐心,也节省了我的时间,可用于快速筛选客户。
二:客户不需要记忆那么多信息,过多的信息可能会导致混乱。如果你去看Apple的发布会,它们的Keynote每一页都只有很少量的信息。
三:留下悬念,让客户自己提问,而这些提问,往往都是客户真正在意的东西——需求、顾虑、疑问,而这些由他们本人问出的问题是很有价值的,绝对比我在被拒绝后提问“是没这个需求吗”要有用的多。
2.在今天的试验中,有两位同学愿意上手尝试,但尴尬的是,当我提到该AR眼镜不仅可以连接自带的电视盒子,还可以连接手机电脑时,他们上手尝试,却发现他们的设备并不支持视频输出。
我在得知后想尝试扩张,“现在你的舍友不在,要不等他们回来后让他们的设备试试?”,但对方提到我的设备昂贵,最好我本人来操作。
想想有一定道理,设备本身的昂贵,也可能会导致一些顾虑,毕竟谁也不希望万一用坏后需要赔偿高额赔款。但样本还是不够,可能有人在意,有人不在意。但值得我三思的是,我确实需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考虑到最坏情况——即对方用坏了设备却拒绝承认,oh god,我竟然忘了这回事,让他人体验是一方面,同时也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权利。
写作用时:30min.
有些地方的context有些啰嗦,应该可以让它更简练。
2025.4.16
宿舍挨家挨户询问有其优势,但要说劣势,那就是在敲门前不知道对方的状态,like,如果对方在玩即时类游戏,那我的尝试可能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于是我今天再次尝试了去宿舍外的其他地方进行尝试。
Progress:
1.我根据昨天的思路在新的场合进行了尝试,但效果不尽人意,因为在不具体说出这个产品是做什么的情况下,很难激发对方的好奇心去尝试,like,“一个很酷的东西”,有点抽象。在尝试十几次后,没有人愿意上手试试看。
Perspective:
1.在现有的推广的方式上,我感觉我有些进入了瓶颈,要打破这个瓶颈,我能想到的一个解决办法是——摆摊。这样天然的就能吸引来有些兴趣的同学,省去了逐个询问的麻烦,剩下的,就是靠我这张嘴了。
2.之前推广时,如果我就在身边发现了目标客户,我会想要绕一圈,然后在接近,我认为这样会显得我“不太可疑”。但是今天我在食堂遇到舍友,他当时正在看手机,我在他附近转了好几圈,他都没有注意到我,我才突然意识到人在专注于某一件事之后,注意力是很有限的,而我之前的顾虑也很有可能是多余的。
另一方面,如果我的目标客户正在专注于做某一件事,那么如果我上前推广,相当于打断了对方的专注,此时对方的目标更有可能是“回到之前的专注状态”而不是“尝试新东西”,这一点很关键,即——我的目标客户最好是正处于chill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下更有可能愿意接触新事物。这可能也进一步说明了摆摊是个更好的策略,因为它天然选择了那些正在chill的群体。
写作用时:28min.
2025.4.17–rest
最近打算稍作休息,一方面是感到有些陷入瓶颈,有点无从下手了,另一方面是最近准备休学相关的事宜,对未知的焦虑和兴奋让我失眠了好几个晚上,昼夜颠倒。比如这篇post,实则是18、19号补的居多。
那就简单对这段经历做个小感想吧:
1.适应拒绝,毋庸置疑。
2.因为这次经历,给我打开了一个观察世界的新窗口,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其他人是怎么去“说服别人”的,不仅仅是在零售店的销售中,还有在视频中、书中、播客和博客中等等。“说服”开始变成一件对我matter的事情,值得我时不时留意它,日积月累,我想会有所帮助。
3.销售这件事对我而言,属于”不有趣但重要的事“,虽然不太喜欢,但也确实让我的眼光发生了一些转变。倘若我开发了一些产品,一些合适的推销才更能让它大放异彩,正如Rich Dad, Poor Dad一书中提到的,best-writting author不一定是best-selling author,但如果你可以通过学习一些marketing来同时让你成为best-writting author and best-selling author,何乐而不为呢?
我的Mindset也发生了一些转变,很多deal都离不开销售,拥有marketing的能力,我会更有自信将那些看上去“有趣但不赚钱”的事情转变为可以赚钱的事情,从而找机会打破“你做的这个东西不赚钱”或是“你应该抓住风口”诸如此类来自匮乏心态的断言。做好marketing,这不仅仅是将现有的产品卖出这么简单,它甚至可以让他人愿意为你的点子而买单。它打开了无穷的可能性,在这个mindset的世界里,灵感可以被包容而非压制,工作可以被创造而非争夺,创新可以被孕育而非被抹杀。
写作用时:50min.
Plus:我发现有时候我会为了所谓的“书面化”和“正式化”,压抑自己内心真正想传递的那份激情,在这期post里,我尝试了很多次用“书面化”的语言表达内心想法,却经常发现文字十分冰冷,完全没有灵感迸发时的那种激情,于是我开始尝试抛弃那些看似正式、成熟,而丧失了生命力的表达方式,采用看上去更直接、朴素、略显幼稚,但能精准传递我心中所想的表达方式。毕竟为自己而写的博客,真诚最为重要。
About this Post
This post is written by Nosky, licensed under CC BY-NC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