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自由不是被赐予的,而是主动选择的。并非是上帝赐予了鸟儿一双翅膀,于是鸟儿有了飞翔的自由,而是鸟儿用它已有的事物,去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自由。鸟儿如此,我们也是一样。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freedom
我最近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现在,我有了最大程度上的金钱和时间的自由,我会拿它去做什么?
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太容易在明面上回答的问题,因为它会挖掘出我的贪婪和欲望,但,对自己诚实,去观察那些想法,without judgement,是一个很好的去观察自己内心的机会。如果这个问题现在就摆在我面前,我会回答,哦,你知道吗,我会想买很多我很想买的电子设备,像是mac mini/studio, ipad mini, studio display以及一整套gaming pc + pimax vr设备,过完瘾后,再去环球旅行一番,吃没吃过的美食,去没去过的地方等等。但另一个问题是,然后呢?
在写下下述文字之前,我特地问了一些有自由去四处旅行的朋友,很多人在初期都感到惬意和兴奋,但随着时间的增加,疲劳和乏味反而占据了主导,因为当多巴胺的刺激逐渐变得难以获取,剩下的问题便就是——我要去哪儿?我究竟想要什么?
我之前在听一位出名youtuber的播客时,听到一个我从来没想过,甚至是不敢想的问题,那个youtuber提到,“我赚了很多钱,很多很多,但你知道吗?我不知道该怎么花了,我平时很节制我的开销,不买什么奢侈品,也很少负债,你说我拿这么多钱干嘛?我现在有点理解那些开公司的人了,这么多钱,貌似开公司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想do something big的话…”
听上去很凡尔赛的一段话,但确实激发了我的思考,这一下子把我拉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在金钱、时间自由的加持下,倘若已经过足了瘾,接下来我想去做什么?以及更进一步,这些我想做的事情,我现在是否能做?能做多少?以及迈出第一步难吗?以及更本质的问题——我究竟想要什么?
对我而言,我小时候似乎对那些内容创作有兴趣,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看着舞秋风、阿神等人的minecraft视频长大,然后在自己玩游戏的时候,假装自己也是一个解说/主播,幻想着我可以在电视上看到自己在玩游戏的情景,看着电视里的自己,心理默念道,“hey, that’s me! That’s so cool!”除了游戏视频制作,还有一些方向,比如编程,看着世界上富有智慧的人共同构建一些有趣、好玩、实用的软件时,不禁感叹这种跨越时空的浪漫和趣味,如果我也是他们的一员,那该是一件多酷的事情!
但——从小到大,我几乎没有真正去做过这件事,我的理由是,“我没有自由”,比如我会说学业太重,压力太大或是我没有像样的设备等等,似乎每当一个机遇出现时,我都可以找到一个得体的理由,亲手送走摆在眼前的机会。这也不禁让我开始思考,这里面一定有什么事情出错了。
在我的简单回顾中,大致有两点,一是我是否真的对那些事情感兴趣?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很tough的一个,因为它几乎立刻挑战了我的信念,并挑战了我曾经做出的种种幻想,但在做到对自己的绝对诚实,知行合一后,我发现我在意的,虽然有创作的乐趣,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看见”的渴望。看清这一点后,一来我的路宽了许多,因为有其他事情也可以实现这件事,二来也让我开始剖析自己的动力来源,从而尽可能避免在未来burnout的情况。
第二点便是自由,与其说是不自由,倒不如说是被自己的心所困住了,不自由往往是我自己给了自己限制,而这种限制,往往扼杀了可能性。比如视频制作,许许多多的人都可以用简单直白的镜头诉说最真挚的故事,而之于编程,我甚至看到有人在手机上跑虚拟机,or whatever,来实现他的目标。当限制出现时,反而是创造力熠熠生辉的时候,于是现在当我自己感到被限制并感到不自由时,我都会问问自己,即使我没有时间或是财富自由,这件事我现在就真的不能做吗?我真的没有选择去做这件事的自由吗?有其他解决方法吗?以及那件事真的是我在意的吗?
You have the freedom to be yourself.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例子,就是王小波给他的妻子李银河写的情书,信的开头,一句轻轻的“你好哇”…hit me so hard…因为,那也是我,是我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我的单纯的、善良的、对世界毫无防备的一部分,同样也是在这一句“你好哇”当中。
我想起我在去年的这时候,心理状态十分不好,处于抑郁的状态,也偏偏是那时候,我遇到了一位能看见并接住我的人,把在精神世界中碰的头破血流的我安置在一个柔软的云朵上,在那时,每逢与她交流或是写信,都忍不住同样使用诸如“你好哇”这些孩童般天真无邪的问候语,来表达我的爱意。
而之后,随着心理状态的逐渐好转,我开始逐渐将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时而回顾这段难忘的时候,竟开始对我当时的这些问候感到些许反感,或许是因为听上去有些幼稚,或是油腻。于是也开始感慨时间的无情和人的变化无常,心中难免地生出一份惆怅。
但是王小波的这句“你好哇”,仿佛一瞬间,让我的时间,慢了下来,停了下来,让无休止的竞争和精英主义带来的焦虑烟消云散,一个潜伏已久的问题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who you really want to be?*我才开始意识到,我的identity,其实总是离不开那个充满爱意的、天真、单纯的自己。
而单是发现还不够,我发现自己的心中,还会有一层阻碍,那就是social norm,以及他人的眼光,袒露真实的自己仿佛会将自己放置于不利的境地,
但!
在真实的自己和外界评价面前,我突然惊奇地发现,我不必成为更好的自己,我只需成为真实的自己,**而我完全有自由,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要做到这点,最重要的反而不是自由与否,而是追寻那个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并成为它的勇气。It’s like…你去做这件事情,不会有个弹窗跳出来告诉你说你不能这么做,你有着完全的自由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it’s amazing!当我想通自由的这层境界后,忍不住舞蹈了一番,并展开双手去迎接真实的自己。
Dance in the storm
作为一个在中国大陆,且教育资源并不好的地区长大的孩子,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总是让自己的自由之心受到打压。我清晰地记得很多个瞬间,在家里被摄像头监视的焦虑,家长和老师的过度监管,以及学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强行夺取等等…
因此每每提到自由二字,我的心中总是会升起很多复杂的情绪,really, a lot of complicated feelings,而我想其中最多的,还是对各种“不自由”的愤怒、恐惧和无力,它或许藏在老师的一句“让你做你就做”,或是家长的一句“你翅膀硬了爱去哪去哪”之中,种种遭受到的委屈和不公,竟让我开始对追寻自由有了些许畏惧。
对我而言,这种转折点来自于George Kinder,The Seven Stages of Money Maturity一书的作者,在Ray Stone的onenewbite社群里一期和他的采访中,我在George的身上深深感受到了一种generosity,一种包容和大爱。在采访中,George住在一个很朴素,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寒酸的屋子里,但我却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慷慨的智慧,看到了一种我从未见到过的自由,一种“我有着想要成为我成为的人”的自由,它深深地影响了我。
于是我再次回顾身边的“不自由”,突然发现,即使身边总是有各种条条框框,我总是有着改变的自由,改变自己当下处境的自由,改变自己面对某事的心态的自由,甚至是由自己出发,改变那份“不自由”的自由。这种感觉十分微妙,我也希望在日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多的回忆起并使用这份智慧。
Make it happen
所以,自由重要吗?Absolutely,当然重要,但还有比它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获得自由后,你准备去做的事,因为你的identity就在其中。世界上没有完全的自由或是完全的不自由,倘若你能figure out出来自己的identity,即使是在没那么自由的环境里,我们也总有机会在不自由中探索到生命最原本的样子。
而当你在纷繁复杂、每个人都在面具后哭泣的世界中,只有更好的成为你自己,才能达到自由的境界,不自由往往是我们自己给了自己限制。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思维在告诉我们,“只有”或是“不要让你自己尴尬,那些看上去更聪明的人都没有这么做”等等,而当你从自己思维的枷锁中脱离出来,have the courage to embrace freedom,感受mindfulness,感受当下自己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时,你会发现,it’s amazing!
写作用时:2h20min.
About this Post
This post is written by Nosky, licensed under CC BY-NC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