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9, 2025

The Myth of Talent

Introduction

开门见山,我不认为天赋和IQ是一个值得纠结的事情,当一个人说对方IQ低的时候,我认为那个说对方IQ低的人,反而会显得他“IQ很低”。我深信,everthing is learnable with right method,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IQ.事实上,每个看似是天赋早就的成功里,离不开Unfair advantage所早就的这些Outliers.

Making the case

1.拿国人举例子,人们都说,中国人的数学很好,但很多人将中国人数学好归类为天赋,即——中国人有学数学的天赋,但事实相差甚远。

中国人之所以数学好,还得归功于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汉字的发音模式。

让我们来简单试一下,从1读到10,汉字的发音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读的快一点,一秒钟不到就能读完,而让我们换成英文再试一次,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ght ten,相较于汉字的发音,就会大大增加学习数学时所需要做的effort,更别提eighteen, eighty这种一读快就难以区分的数字了。

而正是因为汉字在发音模式上给我们带来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能够毫不费力地重复这些数字,从而更容易加深印象和进行计算,于是造成了“中国人数学好”的情况,不过你应该也发现了,这种“数学好”单指算数,而算数实际只是数学的很小一部分,当来到需要强逻辑性和创造性的数学领域时,国人未必能占优势。

2.一个糖——或是等待从而拿两个糖

将不同的孩子放在房间中,并给他们一颗糖,并告知他们说,“如果你能忍住不吃掉它的话,你可以获得两个糖”。

这个实验我们耳熟能详,那些能够等待并拿到两颗糖的孩子被认为更有天赋,比如他们更有意志力,于是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事业中也更有可能成功。但事实上,很多人却忽略了一个point of view,那就在于孩子们对大人的信任,那些选择立刻吃掉糖的孩子里,有一部分实则是因为不相信那些大人真的会给他们第二颗糖,于是他们立刻吃掉了。这种不信任从而何来?往往来自于他的家庭和周围的环境,而在一个充满不信任感的环境里长大,这个锅,真的是由天赋来背的吗?

3.再举一个“天赋”方面的极端的例子——莫扎特。他所拥有的独特的天赋「绝对音准(perfect pitch)」被人们所熟知,正是因为他的perfect pitch让他先天对声音极其敏感,并得以让他在音乐领域大放异彩——但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是并不。因为事实上,perfect pitch是一种在早期可以习得的一种技能,在人还在孩童阶段时,学习能力极强,倘若在此期间,将人类幼崽放置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并加以一定的辅导,人人都可以获得这种技能,甚至更宏观一点,单说学习能力,倘若每个人都能得到相仿且合适的教育,他们的学习速度和学习率并不会相差太多,而真正让他们互相区分的,正是合适的环境和时间上的积累,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可以查看这篇post, learning-rate-paper.

Every skill is learnable with right methods

接上文,任何一个在某个领域内做的卓越的人,如果你去观察他们的成长轨迹,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因为天赋,而在成长轨迹的这条曲线上获得明显的飞跃,尤其是在后期。而真正让他们脱颖而出的,是日复一日的积累。甚至,如果你去观察他们所使用的方式方法,你会看到惊人的相似性。

举例来说,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是,如果你想要获得诺贝尔奖,那你就需要把注意力放在能让你获得诺贝尔奖的项目上,而此时其他的东西都是bullshit,即使那些选题和项目看上去十分美好。换言之,为了实现你的目标,你需要找对你的起点,为了解决你遇到的困境,首先你需要提出好的问题,如果你所做的努力都偏航了,那自然怪不到天赋的头上去。有趣的一件事是,当xAI成立时,它们的第一条帖子就写到"What are the most fundamental unanswered questions?"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读书。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大相径庭,有人认为“读书改变命运”,而有人认为“读书只是纸上谈兵”,可见书籍对他们的影响各不相同,而我便恰好拿读书这件事来阐述这种情况的出现。

首先,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即使一个人一年看100本书,一个人一生大概也就只能看3000~6000本书左右,而世界上的书有上亿本。因此,读哪种书,怎么选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你读书是为了放松,和获得些许惬意的时光,那么书籍确实很难在物质上给人带来巨大的改变。

但如果你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你就需要去看那些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书。同样的,如果你的目标是移民火星,那你就得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能够给你带来足以移民火星的财富的项目。如果你想成为大师,你就得去学习那些大师的实现那些目标的方式,而不是说,“oh,他们都是天才,我应该学习一些更简单的方法”,并不,事实上,正是因为他们选择了能让自己变成天才的训练方式,所以他们才真的成为了天才。事实上,可能那些听上去很难的训练方法,可能反而是成为天才的捷径。

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例子来自于Scott H. Young的一个很有趣的项目,叫A year without English, Scott是加拿大人,母语是英语,而他希望利用这样一个intense的项目,来快速学习其他语言。结果是,他不仅利用这一年的时间掌握了一个他国语言,甚至还掌握了其他三国语言,换言之,他平均利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让自己在某一个语言上,达到和native交流无障碍的水平。而他还有其他让人印象深刻的项目,30天画画挑战,1年完成MIT课业挑战等等。从他者的视角看,他毫无疑问是个很有学习天赋的人。

好巧不巧的是,我恰好也有强烈的学习英文的需求,当我看到他的这个点子时,我有两个反应,一是震惊,因为完全脱离自己的母语去学习一个新的语言,这需要很大的魄力,如果是我来做的话,我能做到吗?另一个反应是兴奋,因为在他的例子里,我看到了大师是怎么做的,and I wanna give it a shot.

虽然在看到这个点子后,我立刻尝试这个idea的时间仅有12个小时,但我立刻意识到,这个看上去困难,甚至是刁钻的学习方式,反而可能是掌握英语的最佳捷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listening in English, reading in English, speaking in English and even thinking in English[1],刚开始你会发现我甚至连头脑里默念自己的想法可能都做不到了,因为不熟悉那些想法的英文,突然变得像婴儿一般十分无助,尤其是在这我们如今翻译和查词软件尤其成熟的时代,但紧接着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母语的帮助,那些英语该去哪里呢?

此时魔力就发生了,因为这些英文恰恰去到了你的大脑里,你需要全神贯注地去听别人的英文对话或是读自己正在读的英文书,并额外对那些生词留了印象,虽然没有立刻查词或是记录下来,但当在其他地方出现时,你更容易回忆起这个不熟悉的词语或是句子了,而且你回忆起的不是它的翻译,而是出现它的情景,这恰恰触及了language acquisition的本质——comprehensive input,并且伴随着的是图像、情景而非中文翻译,这同样使得当你在用它的时候,更加流畅,无需翻译。

而且好处不止这些,因为人有着天然的分享欲,而当你不能说自己的母语时,你就需要被迫去寻找那些同样说英语的人,来传递自己的信息,于是你会获得feedback,而feedback往往是语言学习中很难获得的一项,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你做了检索利用刚刚所获取的语言,这个步骤本身,又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印象,大大加快和加深了语言的学习,同时你还会注意到,你回归到了语言的本质,那就是有效的communication,而不是在grammar上的无尽的纠结。

所以你看,就这么一个困难,仿佛只有那些“有天赋的人”才能采取的学习方案,其实反而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捷径,它绕过了对试题,grammar, tense等各种东西的纠缠,直接到达了language acquisition最核心的部分,而这和天赋并没有什么关系,剩下的只是选择合适的方案,并将它真的运用在自己的旅程中,并在自己感到沮丧时,坦然地面对和接纳自己在学习的初期所出现的小瑕疵。

10000-hours rule

任何一个人想要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那么他至少要在这个领域花上10000小时。这边是著名的10000-rule,这看似是平凡人能够补足天赋差距的捷径,但里面实则还藏了很多微妙的细节值得挖掘。

同样的10000小时,有人学习了1000小时,随后将这1000小时的经验重复了9遍;有人学习了10000小时,每1000小时都达到了不同的境界。同样的10000小时,你可以看到,他们显然是不一样的,并不是天赋区分了那些同样做某事达成10000小时的人,而是过程,和那过程中的agreessive iterations.

“It isn’t 10,000 hours that creates outliers, it’s 10,000 iterations.”

所以,你可以看到其中的keypoint是:不仅仅要count 10000小时,更重要的是,要让这10000小时coun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not only count the 10000 hours, but also make the 10000 hours count.”

Choose your own talent

说到底,我一直希望去做的是主动选择,毕竟,如果你看向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他们很多都肌肉发达,但人类却并不,事实上,人如果不运动,肌肉反而会萎缩,这正是因为我们获取的营养很多都供给了我们的大脑,大脑是我们最大的资产,与其说是对天赋的不纠结,倒不如说是对大脑潜力的信任——你占了我身体本来可以发展出六块腹肌的营养,你总得帮我做点事情吧,我时常这么对大脑说,而我也愿意主动去开发大脑这个资产。

尽管我如此强调我们不应该在天赋上感到纠结和沮丧,天赋又确确实实是存在的,身高之于篮球运动员,嗓音对于歌手等等,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发掘自己的unfair advantage,用自己的石头去碰别人的鸡蛋。你的短板有多短,很多时候,it doesn’t matter,但你的长处有多长,it matters.

天赋是个好东西,只是在他人的实力面前,这种天赋时常让我们感到焦虑和自卑,让人不禁感叹人和人的差距竟然可以比人和狗的差距还大(对狗无恶意),于是很多时候我们将所有不公抛洒给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事物——如天赋,并将他人的成功定义为中了天赋的彩票罢了,自己没有做错什么,我没有输。

是的,我们确实没有做错什么,但是,天赋本身是来帮助我们的,帮助我们用更少的力气去完成更多的事情。世界确实是不公的,不过与其抱怨God is a girl(上帝不公),看看自己的身上究竟藏了什么样子的宝藏还没有被发掘,是一件很有趣也有很价值的一件事。

或许以后,我会专门写一篇post,来讲讲unfair advantage,如何看待、发掘和利用它。

写作用时:1h50min.


  1. 实则’Thinking in English’是一个很荒谬的表述,详情请见另一篇post: Beyong the Language (2025.6.4补充) ↩︎

About this Post

This post is written by Nosky, licensed under CC BY-NC 4.0.

#talent#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