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这篇post的起因来自于5-25日晚上,我玩了几局DDNet(一个多人在线小游戏),这个游戏我大概在两年前开始玩,当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使得当时我的进步速度在勾图领域(一种专为某个游戏技巧而生的地图)在国内算得上数一数二,这就使得我当时十分ego,一方面是因为确实取得了一点成绩,拿了几个国一,但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当时我把"ego"这个属性当成了成为大佬的一部分,于是竟然也不加思考地内化成我的一部分,现在想来,十分好笑,这也是这篇post我想要讨论的核心——beyond the stereotype.
在过去的几个月,我在游戏上花的时间大大减少了,主要是因为把精力聚焦在了阅读和历练上,也通过一些社群了解了很多人和事,这段时间内,我开始意识到我作为个体的局限性,于是开始渐渐收起ego,尽可能虚心求教,然而就在我以为我对自己ego的觉察十分有信心的时候,帖子开头提到的那几局游戏,尚未收起的ego,让我意识到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My case
具体来说,在我玩DDNet玩的最凶的那段时间,我接触到了一些技术很好的游戏玩家,不过其中的有一部分玩家十分ego,在我当时那个没什么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时期,这种ego在我心里变成了一种stereotype,仿佛我想要成为那一批技术很好的人,我也需要学习那种ego的属性…这实际上是一个很荒谬的逻辑,它的简化版本如下:
我看到那些技术好的大佬十分ego
我也想要像那些大佬一样(拥有好的游戏技术)
为了成为他们,我也要变得ego!
这里面问题出在哪呢?它就出在我们中学时期就学过的“原命题成立,它的逆命题未必成立”。
在这个例子中,我假设的原命题是“技术好的大佬很ego”,
它的逆命题是“ego的人技术都很好”,而当我认为原命题成立则逆命题也成立时,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事实上原命题都不成立啊喂!)
这个例子听上去很傻,在理清逻辑之后很容易辨认,但是它还藏在其他人们没有觉察的地方,无时无刻不误导着人们。
Other cases
包括但不限于:
-
名校毕业的人很多人能力都很高,那假如我想要获得高能力,我只需要名校毕业就好,反之,如果我没能进入名校,我就没什么价值;
-
很多有创意的人都用Apple device,我想要变得creative,我也要购买Apple device;
-
那个我羡慕的演员抽烟的样子很酷,我想要变得和他一样酷,虽然我当不了演员,但我可以抽烟来像他一样酷;
-
很多最早到校、最晚离校的学生,他们学习很好很认真,我也想要学习很好,我也要早到校晚离校;
-
很多加班的人都很敬业,我想要变得敬业,我也要加班来让老板认为我很敬业;
Thoughts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stereotype”还是“causal confusion”,都常常让我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陷入思维误区:
- 刻板印象(Stereotype):把某种表象(school, Apple device, check-in, 加班)直接等同于某种内在属性(competence, productivity, dedication),并误以为反过来也成立。
这让我想起一位朋友提到,一个北大毕业的人去卖猪肉,结果遭来了很多非议,that’s the stereotype,仔细想想,凭什么不可以呢?
再比如一个向来和善的视频博主,偶尔发了下脾气,被人们认为是“人设崩塌”“现出原形”,that’s the stereotype,人本就是多面性的,再加上人无完人,发个脾气,又有何不可呢?
- 因果混淆(Correlation vs. Causation):简单地把“共同出现”当作“必然因果”,却忽视背后可能存在的“中介变量(mediator)”、“混杂变量(confounder)”或“互为因果(reciprocal causation)”。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学生水平和老师水平的dynamic,它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为因,一个为果的关系,他们互为因果。
一个优秀的老师相较于平庸的老师,确实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学生的水平也会反过来影响老师的水平,倘若学生很难给老师恰当的反馈,或是让老师觉得“哈,带这些学生还用得着我出力?”,这就可能会导致有能力的学生因为不想上他的课而被他亲手送走了,能力有限的学生便留了下来,反而成了老师自证的evidence. 就像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样,这个教学生态变成了它最自洽的样子,它们互相影响,不可分割。
Taking actions
想要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来,除了觉察这些误区外,调整习惯也十分重要,如下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入手点:
- 信念
如果说人的大脑是一个操作系统,那么他的信念就是这些底层的代码,如果有些有害的信念在阻碍你,这就好像在你的操作系统里植入了病毒,如果不消除这些病毒,又怎么能让这个操作系统去运行软件呢啊?
因此,想要改变对事物的解释,以及采取不同的行动,首先需要觉察自己头脑中的一些信念。它们可能是下意识的,but they can do a lifetime harm.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经常心里想,
“别人都比我聪明,我肯定做不到…”
“我是文科生,这些理科的东西我不明白也是很合理的吧…”
“那些成功的人要经历那么多坎坷和挫折,我这样子倒也情有可原了…”
那么他的信念会是他自己最大的阻碍,因为他甚至还没有真正开始思考、采取行动,他的inner critic就已经开始作祟,告诉他“你不行,干脆别试了”。
所以一定要时刻觉察自己脑海里潜意识升起的那些念头,仔细观察那些念头,问问,“你是哪里来的?”“你对我有帮助吗?”“你曾经对我有帮助吗,现在呢?”“这个念头有道理吗,证据在哪里?”等,不要轻易放过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念头,它可能就是时时刻刻阻碍你的障碍。
- 思考
我们大脑的设计倾向于在面对复杂困难的事物时不思考,因为这样做比较“省力气”,但倘若一直这么省下去,反而会对我们不利,关键在于一个字——勤。
在思考的途中,不乏一些陷阱,比如当我们接受信息的时候,因为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的存在,我们会本能地想要通过一些部分信息自己“脑补”出它的全貌,这并不怪大脑,毕竟世界非常复杂,我们需要去generalize,但放在信息的接受上,它可能会给我们一种illusion,认为“我已经懂了”,但事实上可能截然相反。
因此,在面对信息时,注意力一定要保持集中,对于信息源和自己知道的事物,如果二者出现了相似的地方,看看究竟是确实相似,还是只是看起来相似,实则内涵大不相同。很多所谓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实则只是具有清晰甄别自己所接受信息的能力,和批不批判没什么关系,我说1+1=3,这都不需要你批判,这很容易甄别。只是在现实世界中,这个1+1=3会变成多面的、复杂的,可能部分对部分错的事物。
- 说/写
说/写就是一个很好的检验自己“思考”的途径,把自己脑海里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给说/写出来,就是dispel the illusion of knowledge的良好途径,不仅要说/写,还要清晰地说/写,无论是小到和朋友聊天,还是大到做一个演讲,都要清晰。
我以前就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在那些“不重要”的“说”的场合会开始胡说八道,因为下意识认为,“没关系,这个场合没那么严肃,说错了也不要紧”,但这恰恰是一个欺骗自己甚至是rewire自己大脑的坏习惯,说的越是模糊,越是多,大脑于是就真的会变的模糊,而当你真正需要做一些演讲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会“现回平日的原形”,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说的流利不流利,和所谓的“嘴巴功夫”没什么关系,而和思维有着紧密的关系,你对一个概念的理解越是清晰,你就有越大的可能表达清楚,clear speaking and clear writting simply are the output of clear thinking.
- 反馈/迭代
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理解的事物描述出来,并获得反馈,不断迭代。在过去,这种personalization可能是一个问题,但现在ai工具一抓一大把,恰恰是这种学习法的极为高效的得力助手,这种personalized tutor,我想,是web3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不过,光是反馈还是不够,更重要的是,那些反馈和建议,要能听的进去,或许你会感受到冒犯,进入defensive mode,但,it’s totally fine,这是人的天性,而当我们能够跨越rationalization(自欺欺人)时,智慧的大门会向我们敞开。
Further Reading
Wikipedia: List of Fallacies
Hidden Brain Podcast: How much do we really know?
《与时间做朋友》第五章——思考
Misc.
以上都是十分常见但很多人陷入的逻辑谬误,如果我们只从中抽出因和果,往往很容易辨识它们,但在真实世界中,我们可能会因为感官上的刺激,比如感到被冒犯时进入defensive mode,而失去理智并忽略了这些简单的逻辑关系,导致陷入这些逻辑谬误之中。
除了学习并认识这些逻辑关系,我想,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理性,不因情绪的波动而丧失思考的能力。
在这方面,我认为冥想帮助了我很多,现在我几乎每天都会冥想,and I wanna make meditation a lifelong practice.
写作用时:3h30min.
About this Post
This post is written by Nosky, licensed under CC BY-NC 4.0.